见无人出声,韦尔斯利侯爵继续高声道:
“布吕歇尔军团之所以要进入瑞士,是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攻破曼图亚要塞。
“然而,现在我们却在讨论如何在瑞士展开作战!
“在圣哥达山口已被法国人控制的情况下,就算我们能完全占领瑞士,对整体战局也起不到丝毫作用。”
奥地利总参谋长韦罗瑟等几名军官立刻点头附和:“您说得没错。眼下,我们更应该集中兵力,攻破曼图亚要塞!”
“我们不能陷入瑞士的泥潭!”
“将科萨科夫军团也调到维罗纳来……”
韦尔斯利叹了口气:“不,我们选择北意大利作为主战场的核心因素,就是将有一支军团进入伦巴第,从南侧对曼图亚,发起进攻。
“而这个因素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他转头,向南面瞥了一眼:“我们将面对的是明乔河,以及河两岸成片的棱堡。”
他再次扬起那一摞战报:“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法国人正在进行总动员,他们甚至为此颁布了一份‘自由与平等’的法令!”
有人小声补充:“是《人权宣言》。”
“没错,《人权宣言》。”韦尔斯利点头,“我们继续在曼图亚拖下去,所要面临的敌军将会越来越多。
“恕我直言,这里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取得突破!”
约克公爵干咳了一声,用眼神示意他注意措辞。
卡尔大公却在皱眉沉思片刻之后,点头道:“我必须承认,我们之前的确陷入了战略误区。
“韦尔斯利将军,那么请告诉我,现在应该如何打开局面?”
“很简单,放弃瑞士,离开曼图亚。”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阵阵低声议论。
卡尔大公却在看着英国人:“请说下去。”
“我们必须要发挥出联军最大的优势,也就是远超敌人的兵力。所以决战地点一定要选在便于大军团展开的地方。”
韦尔斯利再次指向沙盘:“比如符腾堡一带。
“我们可以在这里部署超过40万军队,从多个方向对巴登的法军发起进攻。还能随时袭击莱茵兰东部。
“同时,布伦瑞克公爵将在莱茵河下游,进行牵制攻击。
“法国人将不得不在多条战线间疲于奔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出现纰漏。
“而那正是我们的机会。”
卡尔大公和施瓦岑贝格亲王对视,眼中都是赞同之色。
韦尔斯利继续道:“我们可以在曼图亚留下6到7万军队,继续进行佯攻。主力军团沿奥地利、萨克森进行机动,以达到作战的突然性。
“如果曼图亚的法军发起反攻,我们就放弃威尼斯,退守克拉根福要塞。”
卡尔大公正要点头说什么,坐在角落里的普鲁士参谋却抢先起身道:“我们不能对布吕歇尔将军坐视不理,联军必须团结一致!”
由于普鲁士军队大多远离北意大利,所以他这个少校已是普鲁士在联军指挥部军衔最高的军官了。
“我们都不会忘记布吕歇尔将军的卓越贡献。”韦尔斯利道,“实际上,联军在符腾堡作战,对他的增援效果远好于直接向瑞士派兵。
“法军兵力有限,在巴登遭到威胁的情况下,只能撤出瑞士的军队前去防守。”
卡尔大公似乎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轻咳一声道:“咳,我会派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在巴塞尔方向牵制法军,以减轻布吕歇尔将军的压力。”
想当初,他坚持要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北意大利,布吕歇尔还极力反对过,结果现在却让后者承担最大的损失,这确实说不过去。
韦尔斯利却立刻表示反对:“殿下,我们不该分散任何兵力,哪怕是两万人……”
卡尔大公有些尴尬地低声道:“损失一支近6万人的军队,会对联军的士气造成不利影响。”
韦尔斯利高声道:“布吕歇尔将军在瑞士消灭了超过7万法军,最终因突然出现的严寒,而被法军包围。即使如此,他依旧在顽强地抵抗。”
卡尔大公瞪大了眼睛,但立刻便明白过来。
普鲁士军在瑞士取得了多大战果,除了他们这些高层之外,谁也不知道。所以只要宣传得当,就不会对士气造成什么影响。
那名普鲁士少校还要再争辩,就听韦尔斯利道:“即使布吕歇尔军团遭到俘虏,但只要联军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们就都能体面地返回柏林。”
之后的作战会议便按照英国人的建议开始进行细节讨论,直到黄昏还未结束……
一周之后。
奥军主力开始分批从北意大利悄然撤退,而后绕行波西米亚,从图林根南下符腾堡。
与此同时,奥地利国内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征召。
……
1799年1月11日。
巴黎东郊。
头戴黑色三角帽,身着崭新白色军装的吉勒·盖兹卡在队伍第二排站得笔直。
他已经完成了70天的快速训练,现在是法兰西第六集团军第23步兵师的一名士兵了。
他身旁棕色头发的小胖子站得有些不耐烦了,低声抱怨道:“好冷啊。我们不是应该直接前往瑞士或者曼图亚之类的地方吗?在这儿等什么?”
最近,因为对瑞士大捷和曼图亚突袭战宣传得比较多,他作为一个没怎么离开过村子的农民,也就只知道这几个外国地名了。
站在队伍最左侧的荣誉代表侧头看向了他,微笑道:“安静,纳塞利。您不会后悔等这半小时的。”
他话音刚落,就听到连长的声音:“所有人,齐步走。”
军鼓声响起,盖兹卡条件反射般踩着鼓点,迈开了脚步。
这四五百名士兵的队列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步调,且走出近两公里之后都没有一点松散的迹象。
盖兹卡的眼神极好,离得很远就看到了前面的白色烟雾:“那是……蒸汽机?”
他的村里有蒸汽抽水机,对这个景象很熟悉。
“是火车!”纳塞利激动道,“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能载着好几百人行驶,快得像飞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