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老太太拉起明兰坐下,说道:“我听崔妈妈说了,婚后李家哥儿待你很好,这我也就放心了”
明兰闻言并不意外,崔妈妈是祖母身边的老人,回到盛家就来了寿安堂,祖母肯定会询问她的近况
“祖母,孙女刚刚见大娘子脸色有些不太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明兰问道
“那是她自己作的”盛老太太生气道
“祖母您别生气,慢慢说,到底出什么事了?”明兰问道
“你跟她说吧”
盛老太太心中有气,不愿多说,让房妈妈跟明兰说
房妈妈说道:“大娘子心疼五姑娘,不是给陪嫁了一套大宅子么,结果那文家的亲家母,直接留下不走了那文家亲家母出身乡野,五小姐做什么她看着都不顺眼还说五小姐身边不要那么多人伺候,要了几个丫鬟伺候她和她另一个儿子去了六小姐出嫁那天,五小姐回来就跟大娘子哭诉大娘子来求老太太帮着想想办法”
盛老太太说道:“人家父母过来跟长子住天经地义,刚进门婆媳不合实属正常,我能有什么办法?”
明兰听完也不禁无语,王大娘子送宅子的事她也知道
当时她就觉着这样不妥,正如盛老太太说的,人家父母过来跟长子住本就天经地义
王大娘子要送宅子,也送个小点的
那样文炎敬的父母看住不开,自然不好留下
只是这种事,她并不好插嘴,现在果然如她当初猜测那般
“祖母,您也别气了您不也说了新媳妇进门,婆媳不合正常等过些日子可能就好了”明兰安慰道
“不提她了,我听崔妈妈说你公婆都回去了?”盛老太太说的
“嗯,这不是国丧么,公爹婆母他们怕留在这边惹下什么麻烦,就回扬州老家了”明兰说的
“你这公爹婆母倒是个开明的,这么说你以后就要当家了?”盛老太太说道
“嗯,婆母走的时候跟我说,现在不好光明正大分家,不然对官人有些影响不过暗地里已经为兄弟两人分了家,还给留了十万两银子”明兰说道
“这么多?”盛老太太闻言惊讶道
“之前大伯开個酒楼,挺赚钱的,听说是官人的主意”明兰说道
“那你可得提醒他,不要老是把心思放在生意上钱那个东西,够用就行了”盛老太太提醒道
“不用孙女提醒,大伯他们离开后,官人也没打算继续经营”明兰说道
“嗯”盛老太太点了点头,说道:“这李家哥儿是个聪明的李家家底殷实,送血诏有功,等新君继位后,必有赏赐,将来前途差不了你倒是有眼光,选了个好夫君”
“祖母”明兰脸色一红说道:“这不是您给孙女选的么”
“都嫁人了还不好意思呢?当初要不是你非要派丹橘去照顾他,我还真不一定会看中他门第这个东西,虽然并不用很在意,但是一定要有李家哥儿和文炎敬的出身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前些年李家哥儿得父母开始经商一个庄户人家一个经商,接触到的人不同,眼界自然也不同”盛老太太说道
倒不是说盛老太太瞧不起庄户人家,只是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养成的观念也不同
大户人家的小姐从小娇生惯养,说十指不沾阳春水有点夸张,却也差不多
但是庄户人家的姑娘从小学的是洗衣做饭,种田插秧
在庄户人家眼里,能干活的才是好媳妇
但是对于大户人家来说,能够理家管账,相夫教子的才是好媳妇
哪怕文炎敬的父母是个和善的,单是不同生活环境形成的观念差,一样还是会看如兰不爽
按照盛老太太原本的想法,是为明兰选一个家境殷实,门第却又不高的人家
像李家这种之前连门第都没有的人家,完全不在她考虑范围内
但是明兰坚持,加上李安学识不错,盛老太太看好他的前途,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祖母,婆母他们走的时候,官人让他们把家里原本的下人几乎全带走了如今家里缺少下人,祖母您把常用的那个人牙子告诉孙女,等国丧过后,孙女买些下人”明兰转移话题道
……
转眼二十多天的国丧期就过去了,官家下葬后,过了三天就是司天监选定的登基吉日
赵宗全便在这一天匆匆登基了
虽然时间仓促,但是该有的礼仪一样不能少
先是在城外的祭天台祭天,然后再到太庙祭奠历代祖先,最后来到大庆殿登上龙椅坐下,接受百官参拜
此时他才是大宋的皇帝,天下万民的官家
赵宗全端坐龙椅之上,看着底下跪伏的文武百官,深呼了一口气,挥手道:“平身!”
“谢陛下!”文武百官谢恩后站了起来
接着,内侍太监开始宣读册封圣旨
先是册封曹皇后为太后
没错,太后也是需要皇帝册封的
当然了,并不是皇帝想封谁就封谁,一样要遵循礼法
接着便是册封正妻沈氏为皇后,然后便是赵策英这个嫡长子了
然而当圣旨宣读出来,满朝文武都愣住了
赵宗全竟然没有直接册封赵策英为太子,而是封其为桓王
这个结果有些耐人寻味了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赵策英是嫡长子,已经成年,而去在平叛时一直护卫官家身边,也有功勋
最重要的是他的名字
古代取名父母祖辈的名字都需要避讳的,不能用同样的字
赵策英的母亲沈皇后名叫沈从英,按照礼法,赵策英的名字里是不能用英字的
当然了,赵策英这种情况属于特殊情况,并不算违反礼法
古人相信面相相数那些,万一算出子女有灾,有的父母会选择为孩子改名,用一个父母名字中的字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替子女挡灾
赵策英能和母亲用同字为名,就是这个原因
而这也说明赵宗全夫妻对这个儿子十分喜爱
但偏偏赵宗全继位后,没有册封太子
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赵宗全进京后,一直在官家床前伺候,扮演孝子角色
很多事都是交给赵策英处理的
朝中大臣都觉得赵策英必然会在赵宗全登基后被封为太子
因此有不少想要投机取巧的人,没少向赵策英示好
此时见官家没有册封太子,心里都有些慌乱
不管众人心里怎么想,册封的圣旨还在继续
册封完几个子女后,接下来册封的就是沈从兴了
沈从兴被封为威北侯领殿前司指挥使,执掌宫廷禁军
然而沈从兴却没有丝毫高兴的样子,反而一脸哀伤
顾廷烨则被封为了殿前司副指挥使
册封了一种禹州心腹后,李安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翰林院庶吉士李安,护送血诏在先,随军平叛在后,擢升翰林院修撰,赐内城宅院一座,皇庄两座宫女蕊初冒死护送血诏出宫,封安阳县主”
接下来的的圣旨内容,李安并没有仔细听
能升职他有所预料,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而他之前不过是八品,连升了好几级
最人李安没有想到的是官家竟然赏赐了他一座内城的宅子
内城的宅子可为是有价无市,价格高的离谱不说,还买不到
就是不知道宅子有多大了
至于两座皇庄,可有可无,李安倒是并不在意
那个宫女被封为县主不出所料,毕竟原剧中人家可是被追封了公主
等圣旨宣读完后,赵宗全开口道:“因为逆王谋反,导致许多官员身亡,更是有许多官员牵连其中,朝中多有空缺,大相公和吏部尚书尽快选定人选,上报于朕”
“臣遵旨!”韩章和吏部尚书出列说道
兖王谋逆,光是六部尚书就死了两个,其余官员更是不少
最重要的是又不少官员为了保命,投靠了兖王
然而不管他们是不是被逼从逆,从逆就是从逆,不仅他们被问罪,其亲属也都逃不了
如此一来,被牵连的人更多,因此朝廷空出许多官位来
可以想象的到,接下来朝廷官员将有一场很大的变动
“昭告天下,于今年九月加开恩科”赵宗全说道
新君继位,加开恩科,这是惯例,和常科并不冲突
安排好朝堂诸事,官家起身,对坐在侧边的太后躬身道:“儿臣久居禹州,不晓朝中大事,还请母后垂帘听政”
曹太后闻言目光微闪,说道:“先帝驾崩,至今哀家尚未回过神来,实在无精力垂帘听政官家有诸位臣工辅佐,必然很快就能理清朝中事物”
“母后,父皇将这天下交于儿臣,儿臣实在惶恐,生怕不能做好,有负父皇所托,还请母后帮帮儿臣”赵宗全情真意切的说道
赵宗全很清楚,自己虽然现在登基了,但是在朝中根基浅薄
他在禹州虽然有些心腹,但都是一些武将,难以掌控大局
朝中许多人未必认可他这个官家,天下宗室也不认同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太后垂帘听政,才能稳定局势
至于后面太后愿不愿意撤帘还政,他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曹太后沉吟一会,说道:“既然官家这么说,那哀家就辛苦一点等官家能够理清朝中事物,哀家就撤帘还政”
“多谢母后!”赵宗全一脸感激道
……
朝会结束,百官排队离开了大殿
“英国公!”
英国公刚出大殿,一个内侍就喊住了他
“这位公公有何事?”英国公停步问道
“陛下请英国公去龙图阁奏对”内侍说道
“劳烦公公带路”
“英国公这边请”
内侍领着英国公一路来到了龙图阁,门口的太监说道:“陛下交代过,英国公到了直接进去即可”
英国公理了理衣服,走进了龙图阁
“臣拜见陛下!”英国公行礼道
“英国公不必多礼,来人赐坐!”赵宗全微笑道
“谢陛下!”英国公谢恩后,在内侍送上来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朕之前一直无心询问江南平叛的情况,这次请英国公过来,就是想听听江南的情况”赵宗全说道
“陛下…”
英国公把江南平叛的情况详细讲述了一遍
“父皇临终前,曾跟朕说,英国公乃国之柱石,江南叛乱能这么快平定,英国公劳苦功高,朕会让枢密院拟定赏赐,重赏英国公”赵宗全微笑道
“先帝谬赞了,陛下,臣食君之禄,为国效劳乃是本分,当不得赏”英国公说道
“立了功肯定要赏的,老国公不必推辞”
赵宗全笑了笑说道:“对了,朕听闻英国公之女,尚待字闺中?”
“正是,不过…”
“那就好”
赵宗全不给英国公说话的机会,微笑道:“朕想为英国公之女保个媒,皇后的弟弟,威北侯正妻为救皇后而死,如今正室悬空不知英国公觉得如何?”
英国公闻言沉默了下来,赵宗全询问他的意见,他也可以拒绝,赵宗全固然会因此生气,却也不会发作
但是他能拒绝么?
不说赵宗全会不会秋后算账,单单他的忠心也不容他拒绝
赵宗全刚刚登基,想要尽快收拢权利,联姻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而他在军中的威望最高,答应这门亲事,对赵宗全掌控兵权有很大的好处
一边是忠,一边是自己女儿的幸福,英国公最终还是选择了忠
“全凭陛下做主”英国公躬身道
赵宗全闻言微笑道:“如今国丧刚过,不宜办喜事,等过段时间朕人威北侯登门提亲”
“臣遵命!”
英国公这句话带着深意,他这是在告诉赵宗全,他答应是因为遵命,希望沈从兴能够善待他女儿
赵宗全自然也听出了来,安抚来英国公几句,便让他回去了
英国公走后,赵宗全沉思了一会,来到了沈皇后的寝宫
“官家”
沈皇后闻讯匆匆迎了出来
“不用多礼”
赵宗全摆了摆手,来到上首坐了下来
沈皇后在官家边上坐下,问道:“官家这个时候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朕给从兴定了一门亲事,是英国公之女”赵宗全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