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了,但它所撕裂的生活,却难以复原。
1945年的深秋,在地中海另一端的西西里岛,锡拉库萨小镇,一个被战争几乎抹去的影子,悄然回归。
他是里努契奥·斯科迪亚,玛莲娜法律上、并且他自己也一直坚信着的丈夫。
他并非“阵亡”,而是在北非一场惨烈的战斗中重伤被俘,随后在盟军的战俘营中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和数次不成功的信息登记。
当他最终被释放,拖着饱受疟疾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的残躯,辗转数月,穿越满目疮痍的欧洲,回到这片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时,他已然从一个英挺的军官,变成了一个瘦骨嶙峋、眼神浑浊、走路微跛的“活幽灵”。
他怀揣着唯一的希望,回到妻子玛莲娜身边。
在他最痛苦的战俘生涯里,是玛莲娜美丽的容颜和他们共同生活的短暂回忆,支撑着他活下去。
他想象着重逢的喜悦,想象着用余生来补偿她这些年的孤独与等待。
然而,当他终于站在那栋熟悉的临海公寓楼下时,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他。
窗户紧闭,没有晾晒的衣物,门把手上落着薄灰。
他颤抖着用珍藏的钥匙打开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空寂的气息。
房子里,一切似乎都还在,却又完全不同了。
家具上蒙着白布,空气里没有生活的痕迹。
他疯狂地翻找着,希望能找到玛莲娜留下的字条,或者任何能表明她去向的线索。
但什么都没有。
玛莲娜仿佛人间蒸发,只带走了她最私密的几件物品,其余属于她的痕迹,都被小心地、彻底地抹去了。
他不甘心,跌跌撞撞地走上熟悉的街道,抓住每一个遇到的、依稀还有些面熟的邻居询问。
“斯科迪亚……先生?您、您还活着?”卖菜的老妇人认出他,脸上露出惊骇和怜悯交织的复杂表情。
“玛莲娜!我的妻子玛莲娜在哪里?”里努契奥急切地追问,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老妇人眼神躲闪,支支吾吾:“她……她很久以前就离开了。在您……在您‘阵亡’的消息传来之后没多久。”
“去了哪里?她去了哪里?!”里努契奥几乎是在咆哮,引来了更多窥探的目光。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老妇人摇着头,压低声音,“有人说……她跟一个有钱人走了,一个东方人……去了北方,可能是米兰,或者更远的地方……”
“东方人……有钱人……”这些词汇像毒针一样刺入里努契奥的心。
他继续询问其他人,得到的却是相似的、含糊其辞的回答,夹杂着回避的眼神和窃窃私语。
他能从那些闪烁的言辞和异样的目光中,拼凑出一个残酷的事实:
在他“死亡”之后,他那美丽绝伦的妻子,并未如他想象中那样在悲伤中坚守,而是很快便投入了他人的怀抱,远走高飞。
小镇的流言蜚语,曾经中伤着孤独的玛莲娜,如今则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归来的里努契奥。
他不再是光荣的意大利战士,而是一个被妻子“背叛”和“遗忘”的、可怜的残废老兵。
只见他失魂落魄地回到空无一人的公寓,颓然坐在地上。
战争的创伤未曾击垮他,但此刻,信念的崩塌却让他彻底崩溃。
为之奋斗、为之忍受无数苦难所要回归的家和爱人,早已不复存在。
只能拖着残躯跨越千山万水归来,却发现自己的坟墓,早已在心里挖好。
窗外,是锡拉库萨依旧美丽的夕阳和海港,但在他眼中,整个世界都已失去了颜色。
他蜷缩在冰冷的角落里,像一尊逐渐风化的石像,唯有那空洞的眼神中,还残留着一丝被命运彻底嘲弄后的、无声的绝望。
他回来了,但玛莲娜消失了,连同他活下去的最后意义,也一并被带走了。
这个被战争摧毁了一次的男人,在和平降临后,迎来了他第二次,或许也是更彻底的毁灭。
……
“SU”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战后如此迅速地崛起,鲸吞海量军用物资和舰船,并畅通无阻地进行全球军火贸易,其核心秘诀绝非仅仅是商业眼光和运作能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苏宁深谙“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道理,他用黄金和美钞,编织了一张笼罩多国军政要员的、坚固而沉默的利益同盟网络。
这笔庞大的“业务”,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在独享利润。
在瑞士银行的密室里,或者在日内瓦湖畔的私人庄园中,一场场不为人知的“分红会议”悄然进行。
与会者没有名帖,只有代号,但他们代表的势力,却足以影响地区乃至全球的格局。
一位自称“丘吉尔先生的朋友”的英国前高级军官,现为某家看似普通的国际贸易公司顾问,与苏宁对坐在壁炉前。
“苏先生,您在直布罗陀处理那批‘多余’的巡防舰,手续非常顺畅,我们感到很欣慰。”英国人慢条斯理地品着红茶。
苏宁微笑着推过一个薄薄的文件夹,里面是几张瑞士银行的存款凭证副本,上面的名字是这位军官的子女和情妇。
“这是贵方应得的‘顾问费’。没有贵国海军部的‘理解’和贸易委员会的‘绿灯’,那些船恐怕现在还躺在船坞里生锈。”
英国人瞥了一眼数字,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将文件夹收进内袋。
“我们期待与‘凤凰贸易’在远东,特别是在马来亚和香港的进一步合作。那里有些‘地方势力’,对维护治安的装备很感兴趣。”
“那祝我们能继续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
接着,一位与法国殖民部关系密切的议员,在巴黎一家高级餐厅的包间里,与苏宁举杯。
“为了法兰西与‘凤凰贸易’的友谊!”议员红光满面,“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那边,情况比较复杂,一些‘非官方’的武装力量需要可靠的装备来源。您的那些轻武器和轻型舰艇,非常受欢迎。”
苏宁点点头,将一张写着账户信息和金额的纸条,夹在菜单中递了过去。
“这是对贵国‘相关部门’在此次交易中提供便利的一点‘谢意’。希望我们未来在非洲的业务,也能得到同样的支持。”
议员心照不宣地收起菜单,低声道:“摩洛哥的磷酸盐运输合同,以及西非的一些‘特殊需求’,我想‘凤凰贸易’会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谢谢议员先生!和你们的合作非常的愉快。”
“苏先生,我想拜访一下瓦莱里奥将军,不知道鄙人有没有这个荣幸?”
“当然!安排好之后,我会立刻通知议员先生。”
“哈哈,为了你接下来的好消息,干杯。”
“干杯。”
……
在罗马一处古老的贵族宅邸,如今的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已是意大利海军中的重要象征性人物兼议员。
此时正与苏宁的会面则更像是家庭聚会,但话题同样现实。
“苏宁,南斯拉夫边境那边不太平,铁托的人需要武器,保皇党也需要。”瓦莱里奥将军用雪茄指了指东方,“我们‘处理’掉的那几艘旧驱逐舰和一批步枪,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苏宁为岳父斟满一杯烈酒,平静地说:“利润已经按之前约定的比例,存入了家族基金在卢森堡的账户。有了这笔资金,您在政坛的活动和家族未来的发展,会更有保障。”
这不仅是利益输送,更是家族利益的深度捆绑。
“很好!看来乔凡娜选择了你很正确。”
“感谢岳父把乔凡娜交给我。”
“你和那个西西里岛的女人怎么样了?”
“这……”
“怎么?你不会以为我们一无所知吧?”
“当然不是!主要是她非常的乖巧,我没准备打发她离开。”
“行吧!我也是男人!自然是对这种事情不在意,不过你可不能让乔凡娜受任何委屈。”
“岳父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待乔凡娜的。”
……
大西洋彼岸。
一位刚刚从五角大楼退役,旋即加入某大型游说公司的“前”将军,在纽约的俱乐部里与苏宁把酒言欢。
“杰克逊先生(苏宁的化名),您处理太平洋岛屿上那些剩余军事装备的效率,令人印象深刻。某些议员先生对您促进‘资产变现’、减少纳税人负担的努力表示赞赏。”
苏宁递过一个信封,里面不是现金,而是一份某美国军工企业的股权赠与文件,以及一份针对特定议员竞选基金的捐款路径说明。
“这是我们对‘自由世界’商业秩序的一点支持。希望未来在处理‘更大宗’的资产,比如退役的飞机甚至……更敏感的物资时,还能继续得到朋友们的帮助。”
“没问题!这可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通过这些隐秘而高效的“分红”,苏宁将“SU”集团的庞大利润,巧妙地切割成无数份,流入了那些能够为他提供保护、打开绿灯、创造机会的实权人物的口袋。
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立场,但在“利益”这一点上,达成了惊人的默契。
他们为苏宁的生意保驾护航,默许甚至推动有利于他的政策,在他遇到麻烦时出面斡旋。
因为他们知道,SU的生意做得越大,他们的“分红”就越丰厚。
这是一条由黄金铸就的、比任何纸面盟约都更加牢固的纽带。
苏宁坐在他位于瑞士的指挥中心里,看着世界地图上一个个被利益网络点亮的地点,深知自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人。
他是一个节点,一个枢纽,连接着东西方、战胜国与战败国、殖民者与反抗者。
通过分配战争的红利,将无数人的利益与自己捆绑在一起,构筑起一个庞大而隐形的帝国。
这个帝国没有国旗,没有军队,但其影响力,却又无处不在。
……
1946年10月1日,意大利米兰。
这座从战争创伤中逐渐复苏的城市,在这一天,将目光聚焦于那座劫后余生、更显庄严的米兰大教堂。
一场被全欧洲上流社会津津乐道、被视为战后意大利某种象征的盛大婚礼正在此举行……
东方商业巨擘苏宁与意大利海军名门博尔盖塞家族的千金乔凡娜·瓦莱里奥·博尔盖塞的联姻。
这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宣言和权力展示。
清晨,米兰大教堂广场早已被肃清戒备,红毯从广场一直铺到教堂内部。
好奇的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被隔离在警戒线外,翘首以盼。
教堂的哥特尖塔直刺秋日湛蓝的天空,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一种重建的希望与野心。
上午十时,婚礼准时开始。
教堂内部,穹顶高耸,彩绘玻璃滤下斑斓的光辉。
管风琴奏响庄严而恢弘的乐章,回荡在空旷而神圣的空间里。
意大利新任总统、总理内阁成员、众多两院议员、工业巨头、复兴的贵族世家……
几乎整个意大利的顶层权力精英尽数到场。
他们不仅是为了博尔盖塞家族的面子,更是为了向这位手握庞大资源、与各方关系密切的新贵苏宁示好。
瓦莱里奥·博尔盖塞将军身着笔挺的礼服,胸前挂满勋章,与夫人埃莉奥诺拉坐在首排,神色复杂,既有嫁女的感慨,更多的是对这场联姻带来的政治资本和家族未来的期许。
而英国、法国、美国等国驻意大利大使或高级外交官赫然在列,他们代表着背后与苏宁有着千丝万缕利益联系的势力。
甚至还有一些来自中东、南美的神秘宾客,他们是苏宁军火和航运生意的“重要客户”。
“SU”集团和“凤凰贸易”和“凤凰运输”遍布欧洲的高管、合作商、银行家们济济一堂,这场婚礼也是他们巩固关系、拓展人脉的绝佳场合。
当苏宁穿着一身由伦敦萨维尔街大师量身定制的纯黑色晨礼服,白色领结一丝不苟。
他身形挺拔,面容平静,那双深邃的黑眸扫过满堂宾客,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掌控力。
他稳步走向圣坛,步伐坚定,仿佛走向的不是婚姻,而是他注定要掌控的舞台。
接着,教堂大门再次缓缓打开,逆光中,乔凡娜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
刹那间,整个教堂仿佛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惊叹。
她身穿由巴黎顶尖大师设计、耗资巨万打造的象牙白绸缎婚纱,巨大的拖尾需要六名童女才能捧起。
头纱是传承自博尔盖塞家族的古董威尼斯蕾丝,上面缀着细小的珍珠。
她的妆容精致,宛如文艺复兴画作中走出的女神,纯洁、高贵,带着一丝不谙世事的幸福微笑,挽着父亲瓦莱里奥将军的手臂,一步步走向她的新郎。
这一刻,东方的新兴资本与意大利的老牌贵族,在上帝的见证下,以一种最传统也最牢固的方式,完成了结合。
婚礼由米兰大主教亲自主持。
在庄严的誓词中,苏宁为乔凡娜戴上了一枚镶嵌着罕见粉钻的戒指,光芒璀璨,象征着他对这段关系的“珍视”与投入。
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乘坐一辆装饰着鲜花的白色劳斯莱斯幻影,在市民的围观和镁光灯的疯狂闪烁下,前往位于科莫湖畔的博尔盖塞家族别墅,那里早已准备好了极尽奢华的婚宴。
香槟如泉水流淌,来自世界各地的珍馐美馔被不断呈上,交响乐队演奏着欢快的舞曲。
宾客们举杯交错,谈论着生意、政治,以及对这对新人的祝福。
苏宁带着乔凡娜,周旋于各国政要与商业巨头之间,游刃有余。
他不仅是在展示他的新娘,更是在向所有人宣示:
他,苏宁,已经成功地融入了欧洲最核心的权力圈层,并将以此为新的起点。
而在别墅某个不引人注意的房间里,玛莲娜独自站在窗前,看着远处湖面上庆典的倒影,听着隐约传来的欢声笑语。
她穿着一身得体的淡紫色礼服,美丽依旧,却像一幅被遗忘在角落的静物画。
她举起酒杯,对着窗外那片不属于她的喧嚣,默默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看着眼前盛大的婚礼,要是说玛莲娜不羡慕也是不可能,毕竟这可是她最期待的。
然而玛莲娜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毕竟有些东西真的是她的奢望。
而且苏宁并没有隐瞒玛莲娜关于前夫归来的事情,但是玛莲娜没想到离开苏宁,早就已经习惯了如今奢靡的生活。
然而,这场盛大的米兰婚礼,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华丽戏剧。
它标志着苏宁彻底洗去了战争期间与轴心国合作的最后一丝阴霾,以意大利顶级豪门女婿的身份,光明正大地屹立于战后欧洲之巅。
爱情或许只是这桩婚姻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利益的巩固、地位的宣告和新时代的开启。
从这一天起,苏宁这个名字,将更加深刻地与权力、财富和影响力联系在一起。
……